功能材料与器件学报

综合新闻

广州大学丨一个支点,翘起地球:物理与材料科

来源:功能材料与器件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6-19

学院简介

广州大学物理与材料科学学院2020年由原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成立于2004年)整合成立。现有物理系、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系、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天文系、大学物理教学部和实验中心。有天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材料科学与工程和物理学两个一级学科硕士点,课程与教学论二级学科硕士点,以及教育硕士、电子信息硕士和材料与化工硕士三个专业硕士学位点。开设物理学、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3个本科专业,其中物理学和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分别为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建有广东省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院现有全日制本科生689人,研究生121人。

学院有优越的学科和科研平台,拥有省级优势重点学科(天文学)、省级特色重点学科(凝聚态物理)、市级重点扶持学科(凝聚态物理和天体物理)、国家天文科学数据中心大湾区分中心、广东省半导体照明与背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普通高校天文观测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广州市固体物理与材料研究重点实验室,广州市天文观测与技术重点实验室。设有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广州大学联合天文研究中心,共同运行国家天文台-广州大学1.26米光学红外望远镜。建有天体物理中心和新型信息功能材料研究中心(黄埔)两个校内二级科研机构、以及超快(飞秒)光学、固体物理与材料、光纤通信及传感等院级实验平台。我院积极参与国家大科学工程项目,在平方公里阵(SKA)、中国空间站望远镜(CSST)、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LHAASO)中承担科学与技术研究。

近年来主持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级科研项目40余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市厅级科研项目40余项,横向科研项目10项;荣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等各类科技奖励13项;近5年本院师生在自然-通讯、自然-天文、物理评论快报等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ESI学术论文400余篇,获发明专利20余项。

学院现有教职工100人,正高19人,副高21人。博导8人,硕导49人。有中科院双聘院士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1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2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1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广东省教育厅“千百十工程”国家级培养对象1人,广东省特支计划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1人,广东省教育厅“千百十工程”省级人选 3人,珠江学者特聘教授 2人,云岭学者1人,洪堡学者2人,香江学者1人,1人入选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

近年来,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学生课外科技竞赛,获“挑战杯”、“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国家级一等奖8项,二等奖12项,三等奖18项;省级金奖1项,一等奖26项,二等奖36项,三等奖55项。

本科专业介绍

物理学(师范)

2019年度首批“双万计划”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学制学位:学制4年,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掌握物理学的基本知识与原理及实验技能,具有良好的教学基础,受到科学思维和物理学研究方法的初步训练,熟悉现代教育技术,掌握中学物理的教学方法,能在中等学校从事物理课程教学及物理教学研究,具备在物理学、天文学、材料科学、物理教育等相关学科领域进一步深造能力。

主干专业课程:高等数学、力学、电磁学、光学、热学、普通物理实验、理论力学、电动力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量子力学、近代物理实验、中学物理教学设计等。

专业特色:物理学专业是广州市特色名牌专业。依托两个省级重点学科(天文学、凝聚态物理),一个省级物理实验示范中心;本专业师资力量强大,教授为本科生授课,以培养学生物理专业能力培养为根本,积极开拓学生科研能力,学生在本科阶段可加入物理学、天文学、材料科学等科研团队,助力成才。

职业发展方向:中学物理教师,各级各类教育机构教师、科学普及工作者,攻读物理教育、物理、天文、材料等领域研究生等。

物理学(非师范)

学制学位:学制4年,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面向国家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需要,适应广东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旨在培养热爱祖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社会责任感强、富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具有宽厚扎实的数学基础、物理学理论基础,掌握实验方法和技能,具有较强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受到基础研究或应用研究训练,具备持久创新与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国际化视野的高素质人才。学生毕业后能在科研院所和企业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等工作;或者继续攻读物理学、天文学、材料科学等相关学科领域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