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材料与器件学报》
关于并列连词前辈时贤已经做了一些比较深入的研究探讨,例如于江的《虚词“与、及、并、和”的历史发展》(1996)[1]、徐萧斧的《古汉语中的“与”和“及”》(1981)[2]、周生亚的《并列连词“与”、“及”用法辨析》(1989)[3]、蒋宗许的《〈并列连词“与”、“及”用法辨析〉质疑》(1990)[4]等,介绍了并列连词“与”和“及”的用法。因本文篇幅有限,而且在郭锡良的《古代汉语》[5]文选中并列连词“与”的使用更多,所以本文对并列连词“与”进行分析,弄清该文选中的并列连词“与”的使用特点。连词“与”和介词“与”比较容易混淆,笔者按照连词前后的成分可以互换和介词前面可以加副词这两个原则来进行区分,根据这两个原则将郭锡良《古代汉语》文选中包含并列连词“与”的句子找出来加以论证。
一、上古时期的并列连词“与”
(一)并列连词“与”字的使用情况
郭锡良《古代汉语》文选中并列连词“与”字出现了55次,其中在《左传》中“与”字出现了4次;在《国语》中“与”字出现了6次;在《战国策》中“与”字出现了2次;在《史记》中“与”字出现了15次;在《报任安书》中“与”字出现了4次;在《艺文志诸子略》中“与”字出现了2次;在《季氏将伐颛臾》中“与”字出现了1次;在《谋攻》中“与”字出现了1次;在《兼爱(上)》中“与”字出现了3次;在《齐桓晋文之事》中“与”字出现了2次;在《许行》中“与”字出现了2次;在《天论(节录)》中“与”字出现了1次;在《历山之农者侵畔》中“与”字出现了2次;在《离骚》中“与”字出现了6次;在《哀郢》中“与”字出现了2次;在《风赋》中“与”字出现了1次;在《七发》中“与”字出现了1次。举例如下:
例1.逢丑父与公易位。(《左传·鞌之战》)
例2.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国语·勾践灭吴》)
例3.然得贤士与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战国策·燕昭王求士》)
例4.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史记·鸿门宴》
例5.昔卫灵公与雍渠同载,孔子适陈;商鞅因景监见,赵良寒心;同子参乘,袁丝变色:自古而耻之。(司马迁《报任安书》)
例6.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墨子·兼爱(上)》)
例7.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孟子·许行》)
例8.楚人有鬻楯与矛者。(《韩非子·历山之农者侵畔》)
例9.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例10.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史记·鸿门宴》)
例1中“与”连接“逢丑父”和“公”这两个并列的名词;例2中“与”连接“谋臣”和“爪牙之士”这两个并列的名词;例3中“与”连接“贤士”和“共国”这两个并列的名词;例4中“与”连接“君王”和“沛公”这两个并列的名词;例5中“与”连接“卫灵公”和“雍渠”这两个并列的名词;例6中“与”连接“父兄”和“君”这两个并列的名词;例7中“与”连接“贤者”和“民”这两个并列的名词;例8中“与”连接“鬻楯”和“矛”这两个并列的名词;例9中“与”连接“不为者”和“不能者”这两个并列的名词成分;例10中“与”连接“君”和“项伯”这两个并列的名词。其中例1、例2、例3、例4、例5、例7和例8是肯定句,例6、例9和例10是反问句,这说明并列连词“与”不但可以用在肯定句中,还可以用在反问句中。
上述例子是表示两者之间的并列,“与”字还可以表示三者及三者以上的并列,例如:
例11.耕、渔与陶,非舜官也,而舜往为之者,所以救败也。(《韩非子·历山之农者侵畔》)
在例11中用并列连词“与”字连接“耕”、“渔”和“陶”这三种农业活动,“与”字表示三者之间并列存在,这三个名词和“与”字共同做句子的主语。
(二)并列连词“与”字连接成分的句法功能
并列连词“与”连接的成分在句子中主要做主语和宾语。在教材的文选中连词“与”连接的成分做主语的有47例,做宾语的有8例,其中连词“与”连接的成分在《左传》中做主语4次,做宾语0次;在《国语》中做主语5次,做宾语1次;在《战国策》中做主语1次,做宾语1次;在《史记》中做主语14次,做宾语1次;在《报任安书》中做主语4次,做宾语0次;在《艺文志诸子略》中做主语1次,做宾语1次;在《季氏将伐颛臾》中做主语1次,做宾语0次;在《谋攻》中做主语1次,做宾语0次;在《兼爱(上)》中做主语3次,做宾语0次;在《齐桓晋文之事》中做主语2次,做宾语0次;在《许行》中做主语2次,做宾语0次;在《天论(节录)》中做主语2次,做宾语0次;在《历山之农者侵畔》中做主语1次,做宾语1次;在《离骚》中做主语3次,做宾语3次;在《哀郢》中做主语2次,做宾语0次;在《风赋》中做主语1次,作宾语0次;在《七发》中做主语1次,作宾语0次。举例如下: